(網經社訊)2022年,互聯網行業面臨激烈的競爭與壓力。互聯網企業騰訊、百度、阿里、京東、B站、美團等不約而同的選擇降本增效,進行縮減業務、調整架構等。提高經營效率隊互聯網企業至關重要。
互聯網企業內部不斷調整的同時,外部也受到監管的制約。這一年,互聯網行業發布多項政策,促進行業健康持續的發展。
5月7日,中央文明辦、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四部門發布《關于規范網絡直播打賞 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的意見》。提出禁止未成年人參與直播打賞、嚴控未成年人從事主播、優化升級“青少年模式”、建立專門服務團隊、加強高峰時段管理等7方面工作舉措。
6月22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文化和旅游部聯合發布《網絡主播行為規范》。《規范》共十八條,明確了網絡主播在提供網絡表演及視聽節目服務過程中,不得出現的31種行為。
6月24日,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的決定》,新《反壟斷法》將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這是反壟斷法在實施十四年后完成了首次修訂。
互聯網行業在監管下日趨完善,未來將如何發展?身處其中的企業、從業者、品牌/商家以及消費者要如何面對?(詳見網經社專題:http://www.hanmei99.com/zt/2023zbdx)
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旻律師表示:
1.相對于2021年來說,互聯網行業監管有所放緩,原因在于相關監管機制已經比較完善,相關管理機構已經建立。2022年互聯網行業的最大風險因素已經從行業監管逐漸轉變為疫情反復所導致的企業利潤和居民消費能力下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于互聯網行業監管態度從“加強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轉變為“提振市場主體信心”,不難看出2022年監管重點已經發生偏移。
2.監管目光可能不再緊盯頭部企業,會向非頭部企業逐步過渡,社會上會出現更多的非頭部企業監管案例,監管逐步走向常態化。
3.數據隱私方面仍舊是監管重點,隨著數據方面立法逐漸完善,數據安全和數據交易會是2023年互聯網行業的重點,2022年下半年《網絡安全法》修訂及2022年12月份中央發布的“數據二十條”,均表明2023年數據安全及數據交易將會成為互聯網行業的焦點。
4.在疫情防控政策不斷優化以及宏觀經濟復蘇預期趨于改善的大背景下,互聯網行業的反壟斷及反不正當競爭監管可能會進一步放緩,度過2022年“嚴冬”的互聯網企業降本增效力度或有所減弱,更多的以刺激消費,復蘇經濟,推動業務和收入增長為主。